前端移动应用业务的减法
在过去,电力人员为客户新装业务配表、开展家中抢修帮助恢复供电都不是什么难事儿。真正难住他们的,是如何又快又好地将抢修过程记录上传至系统。
随着手持移动终端提示声的响起,不到十几秒时间,供电所工作人员便顺利完成扫描电能表条形码、输入表资产号、保存信息、上传工单等一系列动作,而在过去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伴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移动作业大规模兴起,运检、营销、建设、安监等专业均开展了内网移动应用建设及终端配发。
当型号和操作版本复杂多样的移动终端遇上了技术标准不统一的客户端时,由于不同专业的客户端无法安装在同一台终端上,“擦不出火花”的二者让终端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一人多终端”的困扰随之而来。基层员工有时需要携带三四个终端,重复操作更是浪费了大量时间。
“负重前行”已久,整合移动作业终端功能,加快信息系统末端融合不仅成为了推进电力物联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基层减负的有力举措。
中群电气有限公司外景
中群迅速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致力于研发设计生产适应当下智慧物联网电力产品,为提升业务质效,积极推进移动作业终端整合工作发挥作用。从而实现由“一人多终端”到“一人一机、一机多能”的转变。
从统一专控终端、统一APP、统一安全管控三方面着手,优化技术路线,全面规范移动终端移动应用建设,确保各专业应用能在同一台终端上方便高效使用。
针对原先移动设备安全追踪难、设备接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国网江苏电力建设了移动设备安全管控系统,利用“五位一体”在线管理SIM卡、安全证书、终端、移动应用和客户,实现终端入网准入、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在减负的同时确保移动作业安全。
升级移动应用支撑平台,有效解决了“一人多终端、应用效率低”的问题。至此,抄表工、营销员、班长、客户经理等一线员工“一人多终端”问题整治有了阶段性进展,为基层减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数据通融共享乘法
做好“科技减负”的算术题,除了算好前端移动应用业务的“减法”,更要算好后端数据融通的“乘法”。
对于各大企业而言,在海量数据中“掘金”、让共享数据发挥乘法效应的前提,是将大量分散的“数据孤岛”逐一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在基层减负的同时让数据真正“物尽其用”。
中群电气产品测验车间
与过去花费数小时相比,如今一名监测人员只需花费10分钟就能获取客户电表信息,一键调取营销业务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PMS2.0、95598、量价费损5个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37个监测主题从异动概况到明细输出的全过程操作。动作之迅速、获取之便捷、数据之完整,在过去难以想象。
“数据+工具”的深化应用,在推动运行、检修、营销等跨专业数据资源整合的同时,也让可视化探索、应用场景自助分析等功能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端科学,对广大基层员工来说,它更是一种接地气的新技术。通过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成果,形成了一种公共基础组件,并将其集成至移动应用,在减少人工录入的同时深挖数据价值,让数据自己会“思考”,更好地为人所用,实现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推动“科技减负”落到实处。
在“送数据下基层”的过程中,提供自助式数据服务,按基层需求提供成熟的、门槛较低的数据化工具,并以大数据思维打破专业壁垒,开展“营配调数据贯通”“经法、ERP、财务管控贯通”“业财深度融合”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跨专业、跨系统数据融合贯通,以后端系统融合贯通促进末端应用融合,推进跨专业数据贯通融合开放共享。
得益于此,现场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可自动送至班组,在移动应用现场录入客户信息也可一键生成查勘方案,不仅能为基层减负,还能更好、更快、更准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现在,这道“科技减负”的算术题还远未完成。更多的方式方法和解题思路正等待全新的探索与尝试。随着电力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基层减负的空间将得到延伸与拓展,未来技术应用的场景也充满了更多可能。